他的故事始於加勒比海的咸腥味和蒙特利爾貧民窟的裂縫,那不是傳統籃球天才的溫室,而是一個被生存壓力包裹的戰場,你好,我叫克里斯-布徹(Chris Boucher),歡迎來到我的世界。
聖露西亞,加勒比海上,一個面積只有616平方千米,人口18萬的小島,這是布徹生活6年的家鄉。
跟很多NBA球星一樣,布徹的童年也是從不幸開始的,他的父親是一名酒鬼,每日除了酗酒就是打罵布徹母子,從未承擔起家庭的重任,5歲時,不堪其辱的母親,帶著年幼的布徹離開了家,過起居無定所的生活,母親忙於工作,布徹則在街頭巷尾跟其他孩子一起踢球,一個用椰子殼和破布纏成的「足球」。
他們赤著腳,奔跑在水泥地上,在加勒比海的文化血液里,足球是窮孩子們的第一語言,但由於身材過於高大,布徹成為這群孩子里最特別的存在。
「你不應該踢球,你應該去扛漁網」,笨拙的動作,讓布徹經常被嘲笑,偶爾他也會奮起反抗,但每一次都會鼻青臉腫。
6歲時,布徹跟母親移民到加拿大的蒙特利爾,蝸居在移民社區的地下室,本以為日子能好過一點,結果卻不盡然,即便母親一天要打三份工,生活仍捉襟見肘,每天放學後,布徹都會去超市當搬運工,或者掃雪賺錢,由於交不起學費,布徹16歲就離開校園,然後來到一家餐廳當洗碗工。
每當談起那段經歷,母親都會感到內疚。
「他沒有學歷,沒有職業許可證,他就只能跟我一樣,干最底層的工作,一輩子碌碌無為。」
對此,布徹卻持相反的看法,「至少我那時候有籃球鞋穿了,我很感謝那段時間,教會了我成長」,有了新球鞋的加成,布徹在野球場上的統治力更強了,他開始逐漸被關注,甚至被邀請參加一些業餘比賽,在一場焦點之戰中,布徹砍下44分。
「他太誇張了,他的起跳像海浪推著礁石——沒有公式,全是本能。」——伊戈爾-瑞吉瑪
瑞吉瑪和阿皮亞是一所慈善機構的創始人,他們在場邊目睹了布徹的天賦,在倆人的運作下,布徹得以回到校園,並開始接受系統性的訓練。
布徹的經歷和遭遇,已經與他的血液融為一體,造就出一種原始感的運動天賦。
街邊斗毆,轉成了火鍋時0.3秒的預判;
超市搬運,讓其練出極強的核心力量,能夠在空中扭曲著身體,完成2+1;
這就是貧民窟生存法則的形變。
突然出現的希望,讓布徹和母親激動不已,他每天都把自己練到力竭,生怕改變命運的機會從身邊溜走,最終,布徹成功從預科學校,轉學到俄勒岡大學,並用出色的表現,給一眾NBA球探們留下深刻的印象,儘管選秀大會上遺憾落選,不過很快,他就得到一份來自勇士的雙向合約。
整個17-18賽季,布徹幾乎都是在發展聯盟渡過的,雖然遠離聚光燈,但這也有一個好處,那就是時刻警告布徹,你還未在這個聯盟里站穩腳跟,想要走到台前,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,事實也是如此,賽季剛結束,勇士就裁掉了布徹,這對底層出身的球員來說,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打擊,他有怨言,可卻不敢發洩,隔天,布徹穿著一件印有魁北克髒話「Tabarnak」(該死的)的T恤加練三分球。
「我永遠不會忘記為何打籃球,每天進步一點,機會終將會到來。」
18-19賽季,布徹口中的機會,真被他等來了,他進入到暴龍的主要輪換陣容里,為了球隊最後奪冠,貢獻了自己的力量,2年1350萬美元,布徹拿到了自己生涯里,第一份正式合約,他的命運也徹底改變了。
別覺得有什麼不公平,布徹的天賦從來不是天賜的禮物,他的成功是一套無法被傳統青訓體系複製的野性程式碼,籃球的確救了布徹,更應該強調的是,他爬上的NBA梯子,是自己用20年人生廢墟里的鋼筋,一點點焊出來的,所以,他配擁有這一切。
來源:網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