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波波維奇徹底服氣!08年西決Kobe場均29.2分僅11次罰球,完美詮釋中投才是最致命的武器!
不知不覺Kobe退役已3年之久,NBA聯盟在這3年發生了很多變化,其中變化最大的便就是進攻選擇,中投變得越來越少,即使是快攻也會選擇投3分,從16年Kobe退役到本賽季,NBA單賽季的三分出手數從675個增長到了960個。是好是壞咱先不評論,先帶大家回顧一下Kobe在07至08賽季西區決賽為我們奉獻的中投演出。
“除了馬刺球員,我最想執教的球員就是Kobe”----馬刺主教練波波維奇。
在那輪系列賽中,Kobe用個人實力徹底征服了波波維奇,在1比4被淘汰後,波波維奇面對媒體說了上述的這句話。都知道波波維奇在面對巨星時有一項看家本領:放任球星單打,一對一單防,切斷他和隊友的聯繫。在07至08賽季的西決賽場上,波波維奇就延用了這條在前一年讓詹姆斯痛苦不已的防守策略,可這是巔峰期的Kobe呢。
5場比賽,Tim Duncan場均22.4分17.4籃板一人頂湖人雙高--Gasol和Odom(Gasol場均13.2分9.6籃板;Odom場均12.8分9.6籃板),但Kobe這一點卻讓馬刺分衛吃盡苦頭,場均29.2分,命中率高達53.3%,真實命中率高達57.7%,同時5場比賽Kobe僅獲得11記罰球,命中8記三分,如果不是G3湖人落後太多,Kobe為了追分強投3分(全場9中4)的話,這個數字會更小。也就是說這29.2分基本都是在中距離和禁區完成的。
Kobe的得分分佈:遠距離2分(16-23英呎)比籃下的佔比還要高,這種被稱為“最低效的進攻方式”被Kobe發揮到極致。也破解了波波維奇對巨星球隊的限制,用一種通俗的話來講就是:被活活投死了。
這個時期的Kobe用實際行動向我們詮釋了籃球的魅力,多變的終結方式,無視空間的進攻,可以在任何位置發起進攻,並完成終結。
如今在這個三分時代,三分球成了每支球隊的必備技能,但三分上限卻不會太高,變化也很少,這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更加懷念那個中投時代。
為何說中投的上限高,變化多呢?
其實很簡單,我們拿火箭的進攻模式就可以看出一二,在火箭的體系中,中投的佔比幾乎為個位數,“魔球”的終極奧義就是將每一次出手效益最大化,籃下可以保證高命中率,三分可以獲得更大的利。但回顧火箭的比賽,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進攻很容易被對手摸透,除非命中率極高,否則面對針對性防守時,火箭的進攻很容易陷入停滯。
而反觀一個會中投,會急停跳投的球員來說,他能產生的影響就大的多,在中投的區域有多種選擇,或突內線,或撤回三分線外,或者直接跳投,或者吊內線傳球,或者分外線投籃。無論從防守的角度,還是進攻的角度,亦或是觀賞的角度,這種進攻方式都是最佳的。
- 對於防守而言;這樣的進攻防守會讓我們看到更多的團隊協防,更多的團隊合作。
- 對於進攻而言;這樣的進攻方式會促使球員花大量的時間磨練技巧,可以有效的延長他們的職業生涯。
- 對於觀賞者而言;多變的進攻方式會讓觀眾觀感更佳,完美的團隊協防的展現可以傳遞更佳的集體意識。
因此,在我看來這樣的進攻方式才是應該多出現在賽場上的,而不是簡單的為了出手效益最大化,生生的把籃球轉變成一道算術題,這就失去了籃球本身的意義了吧!(純屬個人觀點)
不過在Kobe之後,終於有了可以繼承這一特點的人選:Kawhi Leonard。
暴龍“出人意料”的進入了總冠軍賽,雖然總冠軍賽G1的Leonard表現並不好,但是他的牽制力肉眼可見,在經歷了與公鹿系列賽後,Leonard對於分球的時機,對隊友的信任都比前面要好的多,除此以外,在他的比賽中,他的中投更是讓球迷印象認可,因此他被球迷稱為像Kobe,像喬丹的球員,從進攻風格上來講,真的像,而這種風格就是無視距離的中投。沒有刻意的追求某個點出手,而是全方位的攻擊,本賽季倫納德進攻區域中,近距離2分球佔14.4%,中距離2分佔18.8%,遠距離2分球佔14.9%。這份數據足以說明他的風格。
最後如果大家還不是很理解這個佔比含義的話,可以拿哈登的數據做一下比較,哈登本賽季近距離2分佔16.6%,中距離2分佔4.2%。遠距離2分佔1.8%。大家可以體會一下。
本文想要闡明了唯一觀點就是:懷唸經典的中投年代,對比現在的進攻選擇,認為可以做一項融合,而不是越投越遠。
如同時尚的圈的輪迴一樣,事事萬物都有輪迴,或許下一個10年,中投會重新成為這個聯盟的主旋律。
來源:網路